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职工学习网 > 一体化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来自:   发布时间: 2013年10月09日 点击:

  本站讯(通讯员 杨胜)2012年8月,机械工程系数控加工专业被列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范围。经过一个学期的不断探索,试点工作初见成效,新的一体化课程培养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上体现出良好的效果。为加快完善适合我院实际的一体化课程方案,扩大一体化课程试点范围,提高新形势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机械工程系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新举措,同时全面启动了扩大试点计划。
  试点经验
  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的总体要求,结合试点班级、设备资源等实际情况,在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中,机械工程系总结出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经验。
  一是注重职业安全、职业纪律、职业道德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放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突出位置来抓,既符合企业和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对学生负责的体现。通过“岗前培训”等形式强化学生的安全和纪律意识,同时坚持安全、纪律、道德教育不松懈不间断,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习惯。
  二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理论与实操高度一体化。在传统课程的安排中,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课没有统一的目标,容易导致理论学习空洞,而技能训练理论基础不扎实的矛盾。进行一体化课程改革后,理论和实操都是围绕典型工作任务展开,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高度一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改班同学先后完成了“大型广告展板支架”、“镂空六方体”、“等高垫铁”等产品的学习和生产任务,学生积极性很高,产品质量保证得较好,学习过程因贴近工作实际而变得有趣。
  三是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在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学生除了学习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产品的生产任务外,还有着其它“隐性能力”的提高。例如通过查阅资料锻炼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咨询和讨论锻炼的沟通协调能力,通过任务计划和成果展示锻炼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一体化的内在要求,更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新学期新举措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革新的过程,永无止境。机械工程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也在积极寻求对策加以解决,本学期伊始重点实施了两项新举措。
  一是联系外协订单,打造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一体化课程需要的典型工作任务最好是企业的真实订单,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是提高和检验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最佳途径。本学期机械工程系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联系到了外协加工订单,通过先期的工艺制定和试件加工,将逐步把生产任务穿插到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块中,为一体化课程注入新的活力。
  二是合班分组教学,增加学生实操训练时间。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设备和师资条件,增加学生进行机床操作的有效时间,课改班在合班授课的基础上,分为两大组进行教学,一个小组在车间机床操作,一个小组在机房或教室进行工作页等内容的学习。通过增加机床总运行时间来增加学生机床操作的平均时间,从而达到增强学生技能水平的目的。
  扩大试点计划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机械工程系计划在试点的基础上,从下一学年开始,全面推行一体化课程教学计划。方案论证和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开展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面的设备检查和维修。设备是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主要载体,也是一体化课程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全面的设备检查和维修,摸清设备的底子,为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打下基础。
  二是实训车间的企业规划和改造。真实的企业生产任务需要有真实的企业环境作为依托,才能使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发挥出最佳效果,实训车间的规划和改造就是要沿着企业化的方向进行,实现教学车间和工厂车间的对接。
  三是一体化课改方案大讨论。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涉及到课程计划的重新安排,只有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形成共识,团结一致,才能保证课改的顺利实施。通过大讨论的形式,集思广益,共同发现和解决问题,最终形成一套科学可行的课改方案。经过几次激烈的讨论,达成了“包产到户、责任到人、工学并重、安全第一”的课改原则,为全面推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四是拟定下学年一体化课程教学计划。在对现有设备、在校学生、师资力量进行充分考虑后,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培养计划,预先拟定下学年的教学安排,以便及早发现并解决问题,做到有备无患。
  五是学习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源包开发技术。教学资源包是一体化课程教学的重要资源和保障。该系先是寒假派出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和技术培训,再在全系范围内开展学习和普及活动,为一体化课程的推广扫清技术障碍。

编辑: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版权所有:山东技师学院  法律顾问单位:山东保君律师事务所   邮编:250200

学院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东路2号  建设维护:宣传教育处  鲁ICP备05042411号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